扬搜
扬搜
广告
全棉时尚淘宝店

首页 财经 视频 图片 今日半价
百度热点 微博热点 天气预报 万年日历 扬搜精选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故事
原创:何焰
日期:2019-10-05


01 三封家书

  钱学森在44岁之前,仿佛一直都在漂泊。

  1911年,阴历辛亥年,他在上海出生。在杭州牙牙学语到3岁,跟随父母北上,他在北京城里待到了18岁,又考回了南方,到上海交通大学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期间,他回杭州老家养病一年,23岁大学毕业后再次北上,考取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

1935年,钱学森获得清华大学第七届庚子赔款赴美留学奖学金资格,此项奖学金在全国只有20个名额,而钱学森是唯一一位航空留学生

  在钱学森24岁这一年,母亲章兰娟病逝,只剩父亲钱均夫一人,送他登上远赴地球另一面的轮船。

  到了美国之后,他先在美国东部的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又在西部的加州理工学院读完博士学位,工作、学习10年,35岁时回到麻省理工学院,半年后成为了该校建校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不到3年,又被返聘回西部,回到了帕萨迪纳市的加州理工学院。

  随后,是他坚决回国却遭受拘捕、软禁的5年。

  从中国到美国,南北南北,东西东西,钱学森的人生辗转不停。

1949年,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和年轻时的f.马勃

  在此期间,他学习的“初心”也一再变更,从学习火车制造,到学习航空工程,又转向航空理论,最后研究工程控制学。

  44年飘如陌上尘,但他并非无根蒂。

  幼年随家,到18岁,钱学森做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重要决定,虽然成绩优异,但是没有报考全国最知名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而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去学习火车制造。

  因为他有一个偶像,詹天佑。刚刚成年的钱学森,希望自己能像民族英雄詹天佑一样,为落后的中国修建铁路。

  “1·28”淞沪抗战发生时,钱学森正在上海求学,他目睹了日本空军对中国土地和人民狂轰滥炸的惨象。因为没有空中作战优势,中国军队在战争中被压制。1933年下半年,当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航空工程课程之后,钱学森毫不犹豫地就选修了,并且连续两学期都是遥遥第一名。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去铁道部做月薪60大洋的工作,而决心转向航空工程专业,出国留学。

  出国之后,钱学森的每一次选择,代价又都是辗转。

  钱学森在美国时,与父亲钱均夫保持通信,其中有三封,如烛火照耀,投射出钱学森在美国20年的剪影。

钱学森(左一)与其父亲钱均夫(左二)

  第一封信写在1936年,钱学森因受歧视,愤怒离开麻省理工学院,转投加州理工学院的航空理论研究权威冯·卡门门下之时。

  虽然钱学森只用1年时间便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但因为他中国学生的身份,而被拦在了飞机制造厂实习的名额之外,多次交涉失败后,钱学森决定离开实践性强的航空工程专业,改学航空理论。

  钱均夫劝阻儿子。

  “国家已到祸燃眉睫的重要关头,望儿以国家需要为念,在航空工程上深造钻研,而不宜见异思迁。”

  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师承章太炎,与鲁迅为同班同学。他内心希望儿子学成便归来,多造飞机,不要继续花时间学习理论,但得知钱学森的抱负,“只有掌握航空理论,才有可能实现超越”之后,钱父变得释然。

钱均夫(图中)早年曾留学日本,师承章太炎,与鲁迅为同班同学

  第二封信写在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前。

  钱学森已经在筹备回国,钱均夫恰巧也寄信来。

  “儿生命之根,当是养育汝之祖国。叶落归根,是报效养育之恩的典喻,望儿三思。”

  钱学森先后辞去了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成员、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的职务,脱离敏感的美国军方交际圈,然而真正启动回国之时,还是先后遭受了拘留和长达5年的软禁。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那一句有名的话——“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值5个师!”——为钱学森带来了厄运与归国的重重险阻。

钱学森在美国时与同事合影

  第三封,是钱父得知独子钱学森在美国遭拘捕、受软禁之后。

  “吾儿对人生知之甚多,在此不必赘述。吾所嘱者:人生难免波折,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目的既定,便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是觉醒的……”

  去国20年,钱学森飘零如许。他在美国没有置一处房产,也没有存一分钱保险,他在美国发奋学习,是为了有朝一日回到中国。

  钱学森70岁时回忆自己青年时,“为了什么目的而学习?”

  他说,“一个青年人学习,总该有个什么目的。我是在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上学的。……那时,我自己和我的许多同学们都有一个信念:我们学习,就是为了建设未来的祖国。”


02 游子归旅

  “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已经在海上航行了20多天。

  刚好在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夫人的结婚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出发,邮轮在海面上驶过中秋,驶过国庆,到了10月8日凌晨,终于要驶入香港。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在轮船码头

  钱学森一家四口都在船上。

  在一个半月前的日内瓦谈判上,中国以11名美国空军战俘和一封钱学森的亲笔信为要求,成功“营救”了钱学森。

  “克利夫兰总统号”,是他们能买到的最快的回国船票。船上同时还有其他的中国学者和归国同胞。

  10月8日早晨,钱学森早早地起了床,“我热切地望着窗外,经过这20年漂泊在美国的岁月之后,现在我终于要回到家乡了。”

  在接近香港的海上,中国政府派来一艘接驳船保护钱学森的安全,将他们一行人接到了九龙,再由九龙搭乘火车到深圳。

1955年,钱学森一家启程回国时,在“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的甲板上留影

  彼时的香港还被英国统治,社会情况复杂,船上的归国学者们早早地为新闻媒体准备好了一篇归国声明。但钱学森主张,把《我要控诉!》改成《向祖国致敬》,他说,不必用左拉的笔调,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

  在九龙海关,钱学森一行人迈过深圳罗湖小桥。

  中国海关大楼的广播里,应时响起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全国同胞都在欢迎你们!现在,我们正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第三年,我们需要你们的加入!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追求更美好、更繁荣的生活!”

  受中国政府委托,中国科学院、广东省政府领导和科学家代表,在桥头上负责迎接钱学森归来。

纪录片《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艰难回国》

  当时朱兆祥是中国科学院的迎接代表,他回忆当时的画面,自己正在人群中拿着照片紧张地搜索钱学森一家,手突然被人抓住,握得很使劲。他猛一转身,发现对方眼眶里噙着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

  那不是钱学森,他们彼此也不相识,对方也不知道他来干什么的,只是把他当作了国门的代表。朱兆祥大为感动,但很快发现,后面进来的人,一个挨一个的,都热泪盈眶。

  片刻接到钱学森一家后,在朱兆祥的陪同下,钱学森一家游览了广州、上海,最后去到北京。

  44岁的钱学森,身形清瘦,即使久居国外,还是保留着一口地道的京腔普通话。他仍旧是沉默,坐下来就看自己的书,但看人时,一双眼神生动灵活。

  一到广州,他就在新华书店买了两本小册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当时新中国的两件大事。

  到了上海,钱学森曾经求学的地方,他反而不再熟悉了。

  “街上是那样的干净,没有扒手、小偷、摊贩,也没有趾高气扬的外国人。取而代之的是,穿着蓝黑色棉夹克的男女、扎着红领巾的快乐儿童,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明码标价,再也不需要讨价还价了。”

  在离开美国之前,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劝阻他回国,质问他,一个优秀的航天科学家回到一个农耕社会能够干什么?

  10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的一次隆重的茶话会上,一位年老的药学家告诉了钱学森另外的话,“现在政府不同了,要钱有钱,要设备有设备,就是少人才。你回来了很好,大家一起干吧!”

  10月28日,他回到北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来车站迎接他,吴有训、华罗庚、周培源、钱伟长、赵忠尧……20多人拥拥簇簇,等待与钱学森汇合。

1955年10月,钱学森归国,受到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右)和北大教务长周培源(中)的热烈欢迎

  离开北京这些年,这座城市仍旧叫钱学森感到亲切。他去拜访了母校北师大附中的老师,以及中科院院长郭沫若。11月5日,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陈毅接见了钱学森,代表党和国家欢迎他的归来。

  钱学森的归旅还没结束。每一天都被新中国美好的前景所鼓舞,但20年阔别,他还在摸索。

  11月22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钱学森被安排参观东北地区,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哈尔滨、长春、吉林、沈阳、抚顺、鞍山、大连,一路看过来,钱学森非常兴奋,因为中国的工业化现状比他记忆中的要好太多了。

  东北之行的高潮,是一次参观。钱学森告诉朱兆祥,自己有两位老朋友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想趁机见见他们。但当时的“哈军工”是全国唯一一个现代化装备维修、研究、设计人员培养的学校,属于绝密单位。

1955年,钱学森和老同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殷宏章(中)见面,左为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罗宗洛

  钱学森被紧急特批,进入“哈军工”参观。“哈军工”院长陈赓大将,奉时任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元帅的命令,一大早从北京搭飞机赶来哈尔滨,在校门口等待钱学森。他拍板,为钱学森开放了所有的实验室,“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秘密要保的。”

  这是一个伏笔。

  在空军工程系的一个实验室里,陈赓突然严肃起来。他面对钱学森,看着他的眼睛,问:“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了一截不成?”

  陈赓一把握住钱学森的手,大声地说:“好极了!我要的就是您这句话!”

  至此,钱学森的归国之旅结束了。

  前半生的求学漂泊,以此为始,终于要落地发芽。


03 两弹一星

  1956年,钱学森获得了两个身份。

  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所长,这是公开的;

  另一个是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院长。这是一份“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子女,外不告亲友”的绝密工作。

  一两次慌张过后,钱学森再突然消失个几十天,妻子蒋英也不会着急去找,只是和孩子在家等待着。

  1960年2月19日,临近东海的一块平坦土地上,“T-7M”火箭首次试验发射。

“T-7M”探空火箭发射现场

  探空火箭,是在钱学森领导下的项目之一。

  那是新中国最为穷苦的几年。在试验当天,发射场的设施简陋得几乎令人心酸。发电站是用芦苇席子围成的,顶上盖一张油布蓬,中间放着一台借来的50千瓦发电机。发射场距离发射架和“指挥所”大约100米,之间没有任何通讯设备,发布命令必须要靠大声叫唤,配合手势。

  但“T-7M”探空火箭庄严地竖立在了20米高的发射架上。一切准备就绪后,点火,起飞,直冲云霄。

  中国第一枚试验性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了。

  结束后,钱学森找来负责人潘先觉说:“你们这样搞法,方法是对头的,我们在美国搞火箭喷气推进,初始阶段也是这样干的,所以中国不要自卑。”

  “中国不要自卑”,这样的鼓励,钱学森对导弹研制项目工作人员也说过很多次。

1960年,钱学森(前左四)在某导弹基地指导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上没有人相信一个国民“喝大锅清汤水,穷得没有裤子穿”的国家,能够研制出导弹来。

  “人有我无”,先进的科学技术买不来,依靠外援也有限,导弹研制困难重重。

  这就意味着,一切要从基础做起。

  钱学森叫回了自己在国外的好友,成为力学研究所的重要助力,但这远远不够。

  五院成立后,钱学森做起了导弹“扫盲”的工作,他亲自编写《导弹概论》做教材,授课对象包括五院的科学家、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技术人员和干部,甚至军委总部机关干部。

  钱学森原本是有个臭脾气的,他讨厌笨蛋。在麻省理工学院上课的时候,他常常整节课都是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不对学生作任何解释。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给研究生讲课

  有一次学生打断他,“我看不懂您压力—体积比的推导。”

  钱学森问他:“你课本读了吗?”

  “读了。”

  “那你就该懂才对。”说完,钱学森转头继续写黑板。

  钱学森的高傲情有可原,他家世好,天分高,有全面的素质教育基础,见多识广,在学习上又十二分拼命努力。他习惯了在科学世界里冲锋,所以很难理解普通人。

  但在回国之后,面对这一大群嗷嗷待哺的“门外汉”,钱学森想来想去,也只能磨了性子,“手把着手教”。

  学生赞叹他,“从未听过那样好的课,从具体的讲起,又概括,又提高。”一些场合,钱学森也鼓励叫年轻的科学家来讲,但常常需要他再翻译一遍。钱学森成了接地气的科学家。中国的导弹方面可用的人才也逐渐多了起来。

回国后的钱学森在讲台上

  一切只靠自己,艰巨的导弹事业必然是缓慢的。祖国的导弹事业一边打人才基础,一边也在巧借力。

  1957年,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后,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政府决定向中国政府提供两枚P-1模型导弹,为我国教学和科研使用。但苏联“老大哥”的诚意明显不足,钱学森清楚得很,P-1导弹是苏联已经淘汰了的装备。

  于是钱学森和聂荣臻元帅一起,制定了中国导弹的研制“三步走”方针:先仿制,后改进,再自行设计。

  事实证明“三步走”方针是正确的。

  有了前期的仿制经验之后,即使在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援助项目,撤回专家,停止供货之后,半年之后,中国第一枚自制地地导弹“1059”,也还是试验成功了。

  “1059”,就是后来的“东风一号”。

东风一号”导弹

  艰难的第一步跨了出去,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导弹。“两弹一星”“八年四弹”计划也陆续上马。

  失败和挫折是少不了的。1962年3月“东风二号”导弹研制出来的时候,被命名为“争气弹”,但发射飞行21秒之后,尾段就着火,发射失败。“人人脸上都变成了灰色,有的人甚至哭出声来。”

  钱学森作为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带领团队花费3个多月找到了故障原因,并定下一个原则,“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后来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条重要准绳。

  1964年,改进后的“东风二号”发射成功。不久,中国自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钱学森提出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想。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东风二号甲”改进型中近程导弹试验发射成功,为“八年四弹”打了一个“开门红”,也为“两弹”结合试验打下基础。

  1966年10月,“两弹”结合成功。

  随后,中国进入十年内乱,但“两弹一星”事业还在艰难进行。

  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70年,电话接线员们在工作时看报纸,为中国第一课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欢喜

  中国的导弹家族在不断扩展中,从陆基发射到水下发射,从固定阵地发射到机动隐蔽发射……在最穷苦的岁月,通过最艰难的历程,我国筑造了一座又一座航天丰碑。

  2009年10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离世。次日,大雪覆盖北京城。

  在那些丰碑上面,都大大地写着他的名字——钱学森。


来源:南风窗
作者:何焰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文章搜索:
何焰 南风窗 钱学森 两弹一星 



文章平均每篇阅读排行:

一月丫头   145489
夏梦爱金庸   59439
王孟源   48775
夕月木   47710
Sir   45464
鱼人   45063
大头   41562
少年A   35989
任小酒    34521
喜乐阿    34021
董指导   33875
内幕君   22041



扬搜7天搜索词排行:

顾子明 2019 政事堂 20 央视网 中国 猫哥的视界 花猫哥哥 政事堂2019 中美 美国 焦点访谈 焦点 一棵青木 远方青木 卢克文 新闻联播 俄罗斯 特朗普 新闻 唐如松 俄乌 背后 卢克文工作室 

 淘宝广告_扬搜
广告
原价:2.90 月成交:400000
2.90优惠价 
     查看或购买>>>
淘口令: 39¥h04b2tpj4d6¥ https://m.tb.cn/h.fA2gLcC CZ0001 淘口令
(复制,打开淘宝App)
 超亚医用外科口罩成人一次性医疗三层医护用官方正品夏季儿童口罩 阿里健康大药房 更多扬搜精选宝贝>>>


精选留言

焦丰
鲜为人知的是钱学森还曾被授予过中将军衔。当时访苏,苏联人的意思是我们的两弹是高级列车,不是一般人就能坐的,中央就考虑给钱老授军衔。有人反对,周总理说,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将领都能优待,一个爱国的科学家怎么就不能授中将?再说他在美军时就是上校了,论发展升到中将也不为过。最后钱老佩戴着中将肩章雄赳赳地踏上了苏联的土地!

傅文华(南方传媒)
没有强大的祖国,便没有个人的尊严。
钱先生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何顺昌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何步生
看得都要哭了

我思故我在
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向钱老致敬,吾辈当自强不息,接过前辈的旗帜。

W
钱氏人才辈出!致敬钱先生!

吃土青年
老一辈人的治学,为人,气节,
令我钦佩

牧池
钱老最后时刻质问,中国怎么培养不出大师

木子李响当当
这就是钱老,钱氏家族人才辈出,而且还都是那么爱国。

H
民族脊梁。

阿荀
国士无双
向钱先生致敬!

mxf2019
出身世家,国外求学,满腹才华,忠于祖国,潜心研究,硕果累累,无私奉献,学者风范,这是我们对钱学森先生一生最好的评价,他的人生经历则是当今年轻人学习最好的教材。

一杯绿茶
真正的大师!国子!

Kate
吾辈当自强

明非
永垂不朽

涂途
钱老是中国最伟大科学家之一,向钱老致敬。


每当我们民族在危难时刻总会有民族脊梁撑起。

云淡淡,水悠悠
祖国终将选择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铭记奉献于祖国的人。

吕帅,光武~界首
对钱老的印象是,聪而慧,慧而通,通而达。少年时天资聪颖,在壮年时形成了智慧,慢慢步入暮年时变得通透而且旷达,不知道这样形容钱老的一生是否可以?!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不知道这两个问题和哲学终极三问是否有联系!

墨梅·痕
我辈当自强。把理想当做灵魂的支柱。

吾心自有光明月
钱老功绩在,光芒万丈长。

李振东:“没署名的文字,不读不转!”
人生太短,功不可没!

赵申生
钱老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特大科技工程的管理家。

noodle
钱先生,杨先生都很仰慕

信使
钱老说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问得好!向钱老致敬

畅享未来
向钱老致敬!

诚成
国之脊梁、一代伟人!!

萨瓦迪夸
钱学森“高考”的时候,清北还真的不是全国“最吼的”高校

好旺旺盛
结合近几日电视播放的:外交风云。电视连续剧。也演到了钱老先生的人生。是不平凡的人生。我们国家有这样的爱国志士。此乃大幸啊!向钱老致敬!

小悟空
战略科学家!也感谢冯卡门,玉兔在老师的坑着落,致敬!

安勤
中国科学不可逾越的丰碑!大师!

一缕暖阳
看得我热泪盈眶,钱老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青年学习。已经把文章收藏起来,国庆回家和正在读高中的弟弟分享。


 淘宝广告_扬搜
广告
全棉时尚淘宝店


 阅读: 8004 6天: 21 今天: 1

扬搜 yangsou.com ©2008~2024

首页 财经 视频 图片 今日半价